李武忠

有機農業已逐漸成為風潮。近日來走訪農村進行田野調查發現想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多,這對在地安全農業的推動是件可喜的現象,也有助於因應自由貿易談判下國外農產品的大幅開放進口。然而在與從事有機農耕的「農夫」深談時卻發現目前經營有機農業有兩種心態,有部分人是基於生態環境的永續,希望與大自然維持和諧共存。因此儘管生產過程備感艱辛且除草、除蟲等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工,產量也較傳統農耕低很多,賣相也不夠好,還要忍受幾乎沒有收入的三年轉型期,但是他們還是甘之如飴無怨無悔,言談間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土地、作物、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有機生產的堅持,緊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這樣的作為讓人感佩,也期盼這股力量能感染所有的農耕者,讓有機耕作成為台灣農業主體,使得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都能享受到真正安全健康的農產品,遠離黑心農產品的威脅。


另有部分業者從事有機農業係著眼於官方提供優渥的補助以及可以賣的比一般農產品高出很多的價格,把有機視為是一個有錢途可以賺錢的行業,而不去瞭解從事有機生產的真正意義所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一旦官方不再補貼或短期無法獲利時往往走回頭路,甚至掛羊頭賣狗肉矇混圖利,讓消費者花較高的代價(高出一般農產品20%—120%)卻無法確保食用安全,既造成資源浪費,也導致消費者對市售標榜有機的農產品失去信心,成為當前推動有機農產品行銷的一大難題。

套用日本有機農業教父藤田和芳所強調的要收穫安全的食品,最重要的是播種「信任」。在美國一旦出現違規生產或經營有機農產品,不僅要罰款還要負相關刑責,且有機認證範圍廣涵蓋包括:生產、加工、零售商、餐館、代工生產等,台灣官方不能只喊口號,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落實有機農產品認驗證管理,讓農民、商家、驗證機構等均不敢心存僥倖,也才能建立消費者的信心。

從事有機農業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也是一種良心的事業,需有理想有目標才能克服萬難堅持到底。它需要內外環境的配合無法速成,必須從教育著手讓民眾瞭解有機農業的真諦,將「敬天愛人」成為一種價值觀,千萬不要把發展有機農業當做「政績」、「賺錢」的口號,不顧現實一味追求有機戶數以及面積的增加,甚至標新立異(真正有機就該無毒),忽略了有機農業的本質,反而扼殺了有機農業在國內生根發展的機會(日本推動有機農業歷史久遠,迄今真正的有機農產品也只佔農產品總量的0.13%)

有機農業是抗衡自國外進口大量低價農產品的利器之一。不過要有效推動有機農業必須要有完整的配套包括︰有機農業的立法與規範、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機意識的建立、相關技術的研發、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有機農業、有機認驗證的嚴謹規範等,並建立從生產、銷售到消費者手上各環節的有機認證,才能讓有機真的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能如此有機成為台灣農業主體的理想才有實現的一天!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原文網址: 推動有機農業非為「錢途」 | ETtoday論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812/254813.htm#ixzz2bvqx7BYv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活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